1)第22章 四平八稳_开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卢毅架空的历史里,陆秀才的时代因为生产力的发展,进一步改革了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,书籍开始被大量普及,知识也不再是被特权阶级垄断的产物,即使是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买得起书。

  但买得起书,不代表就有书可买,因为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的缘故,市面上流通的书籍,大部分还是经史子集的圣贤文章。

  传统书籍被大量传播,普通老百姓日益迫切的阅读需要却无法被满足,因为虽然书籍普及了,但阅读却是有门槛的。

  于是通俗易懂的“话本”应运而生。

  就像戏剧有剧本一样,话本是供说书人讲故事的“稿本”,既然是给说书人和普通人阅读的,用的当然是市井语言,讲的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故事。

  此时,话本刚刚兴起,写话本的却没有几个正经的读书人。

  举凡名士大儒都在著书立传,秀才举人又为了投身官场而奔波,就算刚刚学业有成的童生都瞧不起这样“低等”的工作,宁愿去做账房先生或书记,所以写话本的,不是迫于生计的落魄文人,就是喜欢听戏听书的浪荡之人。

  陆秀才是话本文人里的异类。

  他从小学的是圣贤文章,写的文章是四平八稳,起承转合讲究的是“格局”,他在诗词歌赋上颇有天赋,引经据典也信手拈来,写的话本就自带“逼格”,一眼就能看出底蕴深厚。

  以前陆秀才写文章,总是被老师可惜少了那么点“灵光”。

  如今他写话本,为了害怕被株连,用的是化名,他腹中又有一腔戾气,自然是怎么痛快怎么写,怎么直接怎么来,“灵光”却开始闪现。

  再加上他又屡试不第,有丰富的生活经验,那话本子里“普通学子”想要获得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不平事被写得活灵活现,更是将那些被“圣贤之言”包裹的遮羞布一举扯下,引起了不少读书人和供养学子之普通人家的共鸣。

  陆秀才的第一本话本《求官记》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  成功后,陆秀才察觉到自己的话本风格正好填补了市场的空白,于是再接再厉,笔耕不辍,又连续写了两三个披着历史故事的皮却痛斥时弊的故事。

  因陆秀才是正经文人出身,故而文辞犀利而冷厉,有文人的风骨。可他写东西却没什么文人的架子,故事新颖有趣,用词通俗易懂,哪怕是没读过书的老头老太太也能听懂,所以他的话本是出一本热销一本,颇有“洛阳纸贵”的架势,很快就风靡当朝。

  一时间,街头巷尾的茶馆酒肆里,那些说书人如果不能说两段陆秀才话本里的故事,都会被人笑话“不合时宜”。

  坊间的说书人要说陆秀才的话本,那是要给抽成的。无论是打赏还是茶水费,陆秀才都能分得一杯羹。

  很多听了书的听者不知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