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二十一章 港城_盛夏198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很多人都明白,在下定决心淘汰一部分国营企业后,紧跟着必然是管理上的大幅度改革。可问题是,怎么改?大家心里都糊涂的很。

  前几年,企业承包制一度让人家看到了希望,但事实很快证明那完全是认为塑造的正面榜样,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。

  现在徐柠这提供管理咨询,人家可是正儿八经国际知名的大企业,在管理上当然是很厉害的。

  只是之前听说咨询还要收钱,一来是收价太高,再有更没人敢花这么多钱做尝试,也就没什么人响应。但现在,实在没什么办法了,花个几十万试试,虽说肉疼,但也许能成呢?

  当然,更重要的是要有厂子领导敢做这个决定。

  “这样吧,可以先付定金!看效果再支付后续的款项。”徐柠说道。他倒是不怕对方赖账,毕竟还有代工厂的业务联系呢。

  “那定金要多少?”刘副书记问道。

  “看你们要什么样的咨询了,价位不一定。但应该不超过十万。这些我可以让公司团队跟你们联系。”

  “好。”

  因为紧迫的需求,这会国内的管理学发展的倒是挺快,也很受重视。但是呢,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并不怎么顺利,这个时期基本都是引进国外的现有理论,原创很少,后来也一样。

  包括整个社科类学科这块,很多学者就是去国外交流访问,了解了某某学说学派,回国照原样写书介绍一下,然后就成这学派的先驱了。多少年后,凭着这点搬运成绩都能成泰斗。

  至于理论在国内有没有用,那谁知道呢。所以啊,真不怪社科类在国内不受待见,因为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,一说起来都是国外的,根本不管国情。

  就像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自由学派,鼓吹的是不管经济,让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做出最高效的分配。

  有没有道理呢?

  当然有了,经济的起伏波动本来就是周期性的,基本十年一个循环。就连经济危机的存在都是适者生存,让那些不良企业倒闭,然后催生出更有潜力的新企业。

  但是,这有个大问题,还有个东西叫比较优势。也就是说,一个产品在某个国家是有相对优势的。

  发展中国家做劳动密集型产业,做鞋袜自然有优势。但是,高科技行业需要大量投资,而且风险极高,这是发达国家的优势。

  从鞋袜到高科技,中间是巨大的鸿沟,需要海量的资金跟人才来堆出来一条路。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,规模够大,在高利润的吸引下,产业升级也不是不可能,问题是,这是理想中的情况,就像理性人假设一样可笑。

  事实上,发达国家不可能真的完全遵循这个理论,只会等你快要成功了,突然联合打压你,然后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。而当企业发现努力升级的结果是这样,当然就没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