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四十章 招聘_盛夏198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会的国企境况越发的不好,招聘数量已经少了很多,而私企多数也就在一些普通大学搜罗些人才,在过去的好些年里,去重点大学办招聘会的私企基本只有徐柠他们这一家。

  虽说只有一家,但每次招聘情况都很热烈,一所大学只有几十个岗位,竞争的却能有几百个。

  这么些年过去,在很多学生眼里,征途公司的确实成了第一顺位的选择。原因嘛,简单的很,钱。新员工一年的工资起步就是两三万,稍稍努力一下就有四五万,几年后就有七八万甚至更高,公司年收入十几万的都有上千人了。

  这收入放在国内的物价水平下,当然是极高的了。有这么多钱,谁还愿意出国刷盘子去啊。工作個几年,拿着钱都能退休了……当然,以后来的眼光来看,如果买几套房就退休似乎也没什么问题。

  趁着招聘,徐柠又去了一趟京大,这次他是去谈合作的。合作内容,是定向培养人才的问题。

  徐柠希望学校那边能新开设一些专业,选拔一些学生,他这边会提供一些支持,并承诺等毕业后优先录用这部分学生。

  徐柠设想的新专业,包括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一类的,其实就是几十年后最热的那几个行业……只培养本科生自然不够,学校最好是能有专门的实验室跟研究团队。

  这些研究方向在这年代才刚刚起步,而且进展都很慢,就比如人工智能,九十年代几乎没什么应用场景……对了,几年后会有个深蓝大战国际象棋大师,挺轰动的。但是,依然更多的是宣传意义上的成就,实际上基本用不到。

  但是徐柠当然明白其潜力,这些才是未来啊,而且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,提前多储备一些人才是没错的。毕竟设备什么的可以迅速补充跟上,但人才培养,都是几十年才有成果,要是等真正做出来突破成果了,再想培养人才可就迟了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次的资金支持都是徐柠个人的,跟公司那边没什么联系。之所以把这些研究内容委托给学校,也是考虑到这些研究方向可能一二十年都没办法实用化,也就高校适合做这样漫长又不讲究回报的事了。

  徐柠上午就乘车到了学校,然后就是跟这边的会谈了。其实本来问题也不大,因为资金上徐柠这边会有支持,学校不过是要调一些师资过去而已。对学校来说,这当然是稳赚的事情,唯一要烦恼的只是怎么把一个全新的近乎空白的学科建立起来。

  谈完事情已经是中午了,徐柠特意又去学校食堂吃了顿饭。

  这会已经是九十年代了,学校跟他当年上学那会自然是有变化的,但更多的是制度跟人上的变化,建筑倒还是那些。学生们的穿着打扮明显是比以前时髦多了,面貌更自信,而且看起来真正穷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